原標題:長白山腹地被“開膛破肚”
在長白山腹地,原本長滿植被的山體變為了巨大的裸露礦坑,渣石傾瀉而下,礦坑頂部邊緣的植被因失去足夠的土壤支撐變得搖搖欲墜……這是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通化鋼鐵集團板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板石礦業)5個礦區被開采多年的現狀。目前,部分礦坑還在不斷塌陷擴大,但修復工作卻遲遲沒有提上日程。
長白山腹地為何會遭此“劫難”?
9月27日,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公布的第三批典型案例指出,白山市、渾江區對長白山腹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到位,沒有把礦山修復擺在應有位置,對毀林開礦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查處不力。有關部門不擔當、不碰硬,監督檢查缺位,督促指導不力,導致相關問題一拖再拖。
長期露天開采,13個露天礦坑均未修復治理
白山市地處長白山腹地,礦產資源富集。全市最大的礦山位于渾江區,礦權歸屬板石礦業。板石礦業在此設有5個礦區,分別為井下礦、李家堡礦、露天礦、上青礦和東溝礦。
這5個礦區均為鐵礦,最早于1958年建礦,先后歷經60余年的露天開采后,這里已經變得“傷痕累累”。
據督察組調查,多年來,5個礦區共形成了13個露天礦坑和12個大型廢石堆場,山體裸露面積高達317.6公頃;部分礦區廢石堆場長期超范圍、超總量堆放廢石問題較為突出。
為規范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,原國土資源部(2018年改為自然資源部)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》,要求采礦權人在開采礦產資源時,同步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程的設計和施工。
2013年,原環境保護部發布的《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(試行)》要求,露天采礦后應對采場平整、回填后進行生態恢復,做好相關水土保持與防風固沙措施。
督察人員稱,板石礦業5個礦區生態破壞問題由來已久。截至目前,這些礦坑無一完成修復治理。12個大型廢石堆場中,廢石堆存量已高達3320萬噸。
當地規劃治理無疾而終,監管工作不嚴不實
長白山腹地被“開膛破肚”,其生態修復是當地多年來的一個“老大難”問題。據了解,白山市曾圍繞板石礦業礦區生態修復問題提出了治理方案。
2010年,白山市通過《白山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(2008-2015年)》,規劃了兩個重點治理項目,分別為土地復墾項目、廢石場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。但督察組調查發現,這兩個項目根本沒按照規劃進行落實,純屬有名無實。
此后,白山市通過了《白山市礦產資源規劃(2016-2020年)》,但此次規劃完全未提及板石礦業所屬的5個礦區。
2019年10月,白山市獲批成為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后,又圍繞板石礦業謀劃了7個重點項目。然而,截至目前7個項目均未開工。
規劃治理不落實,那么,針對板石礦業存在的問題,當地相關部門又是如何監管的?
據了解,白山市及相關部門曾督促企業開展生態修復,但只對企業下發了督辦文件,企業生態修復工作始終未取得實質性進展。
而礦區中問題最為突出的李家堡礦,不僅沒有修復礦坑,還違法占用林地58.6公頃。十多年來,白山市查處范圍僅涉及其中的7公頃。直到今年5月吉林省紀委監委明確提出要求后,白山市才組織徹查,但也只是落實上級要求查處了李家堡礦違法占地問題,對近在咫尺的其余4個礦區存在的問題沒有認真組織排查。
然而,督察組發現問題之后,白山市自然資源局向督察組出具說明,稱“5家礦山基本執行治理方案,實施邊開采、邊治理”,與事實明顯不符。
更令人詫異的是,在礦區生態修復嚴重不到位的情況下,白山市自然資源部門還曾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了綠色礦山遴選名單,稱井下礦、上青礦符合綠色礦山申請條件。經查,《板石礦業公司上青礦綠色礦山建設評價指標》中,礦容礦貌、礦區綠化、資源綜合利用、節能減排等多項指標得分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。
缺乏年度修復計劃,修復方案難以推進
記者了解到,2018年-2019年,板石礦業也針對5個礦區相繼制定了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。但督察人員發現,治理方案中沒有詳細的年度修復計劃。
督察發現,主要修復工作大部分未開展,已開展的個別工作也不到位。上青礦區應于2019年完成采坑邊坡修飾,但相關工作至今未實施;露天礦區至今也未按要求清理外運廢石。
據了解,板石礦業部分礦區的采礦權于2035年到期。目前,李家堡礦、東溝礦正在履行閉礦手續,其余礦區仍在進行地下開采。督察人員稱,其開采方式主要采用無砥柱分段式崩落法。
記者咨詢業內專家得知,這種開采方式主要采取爆破采礦工藝,會對圍巖穩固性造成破壞,崩落之后不進行填充,導致上層地面塌陷,礦坑越來越深,礦坑邊界也會不斷地擴大。
當前,板石礦業生態修復工作已經刻不容緩。專家指出,相關部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,堅決扛起政治責任,加快制定科學的礦山環境修復治理方案,并舉一反三,對相關問題進行全面排查,推動全市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。(喬建華)